登革熱
▍關於登革熱
疾病概述(Disease deion)
登革熱又叫典型登革熱(classic dengue),或原發性登革熱(primary dengue),係由蚊子(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或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)傳播的急性病毒性熱疾,而以高熱、頭部、肌肉、骨頭、關節的奇痛,後眼窩痛以及發疹為主要症狀。
因為其感染對象、症狀以及預後與原來的登革熱顯然不同,所以稱登革出血熱(dengue hemorrhagic fever, DHF),或登革休克症候群(dengue shock syndrome, DSS),也有續發性登革熱(secondary dengue)之稱。
致病原(Infectious agent)
由黃病毒科(Flaviviridae)黃病毒屬(Flavivirus)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,在登革病毒亞屬裡共有四種登革病毒,它們依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型。
日本腦炎
▍關於日本腦炎
疾病概述(Identification)
日本腦炎係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,受損部位包括腦、脊髓及腦膜。日本腦炎病毒的感染大部分為無症狀感染,少部分輕微病例會產生頭痛、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,嚴重者則出現頭痛、高燒、腦膜刺激、昏迷、痙攣等症狀,最後導致精神、神經性後遺症或死亡。
致病原(Infectious agent)
由黃病毒科(Flaviviridae)下,黃病毒屬(flavivirus)中的日本腦炎病毒引起。
▍實驗室診斷
符合下列檢驗結果之任一項者,定義為檢驗結果陽性:
1. 臨床檢體(組織、腦脊髓液或其他體液)分離並鑑定出日本腦炎病毒。
2. 臨床檢體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陽性。腦脊髓液中日本腦炎病毒特異性之IgM抗體陽性。
3. 急性期(或初次採檢)血清中,日本腦炎病毒特異性IgM或IgG抗體為陽性者。
4. 在最近未接受預防注射及排除其他黃病毒交叉反應的情形下,成對血清(恢復期及急性期)中,日本腦炎病毒特異性IgM或IgG抗體(二者任一)有陽轉或≧4倍上升
▍抗體說明
1. 單株抗體稀釋倍數1:3000以上。
2. 使用免疫缺陷 的老鼠SCID進行腹水生產。
3. 可用於ELISA or IHC or Western Blot 。
4. linear代表辨識的是線性抗原 Conforamation 代表辨識的是結構抗原。
5. 效價(1+~4+)係 以免疫螢光法 (IF)進行抗體與 抗原測試。
6. 登革病毒第一型(D1) 登革病毒第二型(D2) 登革病毒第三型(D3) 登革病毒第四型(D4) 日本腦炎病毒(JE)
黃熱病毒(YF) 西尼羅病毒 (WN) Kunjin病毒 (KUN)
屈公熱
▍關於屈公熱
屈公熱是一種由經由斑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。一般會有發燒,皮疹,關節 疼痛。而關節疼痛可作為與登革熱區分,屈公熱可持續數週,登革熱則否。又名叢林型斑疹傷寒〈Scrub typhus〉,屈公熱是由Chikungunya virus (CHIKV;屈公病毒)引起,這病毒是單鏈RNA,60- 70 nm直徑外殼 (capsid),有磷酸脂質的外膜,歸類於Togaviridae科 Alphavirus屬。
▍實驗室診斷
藉由蚊蟲細胞培養,哺乳類或老鼠細胞培養來分離出病毒。現在有兩種主要診斷方法可用:RT-PCR及血清學(IgM或IgG)。
RT-PCR主要用於最初的病毒血症期(第0天至第7天),但典型的血清學方法較簡便(血液凝集抑制法、補體結合法、免疫螢光、ELISA),以ELISA免疫螢光法於平均病發2天後(1-12天)可偵測到IgM,其可持續數週至3個月,而IgG可於恢復期偵測到,且持續數年。
但這些檢查並不清楚其敏感性及專一性,所以可能出現與登革熱及其他 arbovius (如onyong-nyong病毒)交叉反應而產生偽陽性反應。血清學上,屈公病毒與onyong-nyong病毒最相近。PCR,抗原偵測及病毒培養也用在流行病學研究去偵測蚊蟲內的屈公病毒,也可評估病媒蚊的被感染病毒及攜帶病毒能力。
恙蟲病立克次體
▍關於恙蟲病立克次體
恙蟲病(Tsutsugamushi disease,tsutsu是惡疾之意,而mushi是指恙蟲)又名叢林型斑疹傷寒〈Scrub typhus〉。
病原:恙蟲立克次體〈Orientia tsutsugamushi〉
病媒:恙蟎,屬於蛛形綱(Arachnida),幼螨(chigger)微小約0.2~0.3 mm,肉眼幾乎看不見。
台灣主要的恙蟲病媒以地里恙螨(Leptotrombidiumdeliense)為主。
恙蟲病的致病原因是被帶有恙蟲病立克次體(Orientia tsutsugamushi)的恙蟲幼蟲叮咬而感染。恙蟲幼蟲在吸取宿主的組織液時(恙蟲口器較短,無法吸到血),會隨唾液傳播恙蟲病立克次體。其宿主包含哺乳類(鼠、羊、豬、狗、貓、人類,囓齒類是主要宿主)、鳥類(鳥、雞)等。
▍實驗室診斷
1. 以聚合酶連鎖反應(PCR)作病原體檢測。
2. 以間接螢光抗體法(IndirectImmunofluorescene Assay,IFA)測其IgM及IgG抗體,檢驗結果之IgM≧1:80或IgG有4倍以
上上升者判定為陽性。
狂犬病
▍關於狂犬病
狂犬病是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,致死率幾達 100%。狂犬病初期呈現的症狀有非特異性的,如發熱、喉嚨痛、發冷、不適、厭食、嘔吐、呼吸困難、咳嗽、虛弱、焦慮、頭痛等,或咬傷部位異樣感之特異性的症狀,持續數天後,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。然後發展至麻痺、吞嚥困難,咽喉部肌肉之痙攣,以致於引起恐水之現象(故又稱恐水症)。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現象。如果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,患者在 2~6 天內(有時會更久),常因呼吸麻痺而死亡。
致病原(Infectious agent)
狂犬病毒(rabies virus)是一種桿狀病毒, Lyssavirus屬。所有這一屬的病毒抗原皆相近,但使用單株抗體或核酸排序,可以區別源自不同地區或動物的病毒。